上期推文我们介绍了国际知名艺术家曹斐的“珠三角渊源”,这次我们来介绍她的集大成之作——
2011年,曹斐拍摄《东风》时首次踏入红霞路,并在路边发现了废弃的红霞影剧院。
以创作影像艺术为主的曹斐与红霞影剧院产生了某种共鸣,从那时起,曹斐将个人经历与历史、现实、科幻等元素融合,陆续创作了一系列与红霞相关的作品,包括科幻长片《新星》(2019)、纪录片《红霞》(2019)、虚拟现实作品《永不消逝的电波》(2020)等。“红霞”是曹斐从2015年至今最重要的一个项目之一,同时也是时间跨度最长的一个项目,曹斐凭着一股使命感,去记录,去调研关于“红霞”的一切,力图在影剧院消失前,为人们留下一份时代的记忆。
纪录片《红霞》(2019)是曹斐深入调研后得到的成果之一。说到“红霞”,就不得不提到故事的发源地——酒仙桥地区。借助 1950 年代中后期前苏联与前东德的援建,国家在短时间内兴建起了包括718、738 与 774 厂在内的众多军工企业,而酒仙桥,就承载了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一度成为中国电子工业的核心地带。
北京有线厂)便坐落于此。该厂是国家“一五”计划期间156项重点工程之一,1957年建成投产。我国第一部自动电话交换机、第一台电子管数字计算机、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等都诞生于此。国营738厂为我国两弹试验、卫星上天、导弹发射等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重大贡献,并培养了大量技术人才。
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人才纷纷进入工厂工作,最终在酒仙桥安家落户。为了解决住房短缺问题,工厂参照前苏联“赫鲁晓夫”式社区楼房模式,建造工人的生活社区。在公有制经济基础下,工厂为工人提供了优厚的福利待遇,让工人拥有丰富的业余生活,比如游泳池、红霞舞厅、红霞影剧院等。
红霞影剧院的名字来源于北京有线电厂在建设时参考的前苏联原红霞有线年,据了解其前身是北京有线电厂的员工食堂,后来曾被用作仓库。在上世纪70年代,这座建筑经历改建,转变为电影院,并一度成为酒仙桥地区产业工人们的精神文化中心。它属于一种“共同建筑”,不依靠市场,而是依托社区生存,居民主要通过工厂或社区发放的福利电影票观影,观影者也多为员工及其家属。
可随着八十年代市场经济的洪潮 , 计划经济体制逐渐没落,酒仙桥社区最终难逃 2023 年末拆迁重建的命运。
曹斐通过采访居住在酒桥社区前 738 厂、774 厂的退休职工、红霞影剧院经理、工人后代以及关注本地区变迁的城市史学家、建筑师、摄影师等人 , 记录下这段时代往事,将酒仙桥的记忆永远留在她的作品中。
如果说《红霞》(2019)是对过去的回望,那么《新星》(2019)则是一次对未来的探索。
这部曹斐自编自导的科幻剧情长片,于2019年在巴黎蓬皮杜中心首映,它也是2020第十四届First影展的开幕影片。影片虚构了一座名为“新星”(NOVA)的电子工业城,一家电子计算机公司正在前苏联专家的技术支援下进行一项将人类转换为电子信息的秘密实验。然而,一位科学家为了突破技术瓶颈,在自己年幼的儿子身上进行实验,导致儿子成为困于网络世界的电子孤魂。
《红霞》(2019)是《新星》(2019)的重要灵感来源,令影片中的科幻背景套上一层复古外衣,街边能看到播放“回收旧电脑、旧空调、旧冰箱.....”广播的三轮车;大爷大妈还是喜欢在街头舞剑,不过在未来他们舞的是“光剑”;街边的早餐车卖茶叶蛋,也卖“磁化蛋”。曹斐构建的世界有些许荒诞,并带有一丝独特的幽默感。只有蓝粉色的霓虹灯光,和人们身上佩戴的“VR眼镜”,在时刻提醒观众,这的确是一部科幻电影。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很多场景就是在红霞影剧院内拍摄的,“潮汐宙合”展厅现场的椅子也是红霞影剧院仅存的几排椅子之一。观众将有机会坐在红霞影剧院的椅子上,观看这部在红霞影剧院拍摄的电影,体验一场穿越时空的观影之旅。
《红霞后记》(2023)与《红霞献曲》(2024)记录了2023 年下半年北京酒仙桥红霞社区的整体拆迁,红霞影剧院也随之走向了它的生命终章。红霞影剧院拆除的前夕,一位歌者在破败的舞台上,为它献上了最后一曲,曲名为《八九点钟的太阳》。
曹斐用虚拟现实作品《永不消逝的电波》(2020)复原了红霞电影院,您可以在展览“潮汐宙合”中进入虚拟现实,重温依然闪闪发亮的红霞影剧院。
在《套娃宇宙》(2022)中,曹斐继续探索我国与前苏联的历史渊源。一群来自《新星》的“科研人员”,他们身着蓝色制服,前往中俄边境的满洲里。影片中遗落在草原上的巨型套娃玩偶与绿皮火车里的宇航员使得记录和虚构的边界变得模糊,本就充满异域风情的满洲里更添上一抹神秘色彩。
在2024年的记录片《西部世界》中,同样穿着《新星》科学家制服的人们踏上了位于中国西部贵州的旅程。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旅行聚焦于贵州的大数据基础设施、人工智能产业、天气观测以及太空探索等领域。通过持续的访问、观察与讨论,这些科技前沿领域与贵州独特的风土人情乃至地貌之间,形成有趣的对照。这似乎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任何未来的发展都离不开具体且当下的“本土性”。
曹斐将“红霞”打造为一段史诗般的复调叙事,一个现实、过去与未来交叠的复合体,一座属于“社会主义宇宙政治”的纪念碑,一段时代的集体记忆。
曹斐是当下最受国际关注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之一。国际权威媒体《ArtReview》在2023年年底发布的排行榜“Power 100”中,曹斐位列全球第10名。她的作品融合社会评论、流行美学,参考超现实主义并运用纪录片拍摄手法,反映当代中国社会飞速发展的变化。曹斐也是首位在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举办个展的中国艺术家,她曾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PS1分馆、香港大馆美术馆、英国伦敦蛇形画廊、巴西圣保罗州立当代美术馆等众多国际大馆举办个展。现在她的最新一站来到了浦东美术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